竞争性谈判有几轮报价?内行人告诉你标准答案和背后逻辑

2025-08-05 10:18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

做工程、搞采购的朋友经常会问:“竞争性谈判到底要报几轮价?” 有人说两轮,有人说三轮,甚至还有人遇到过四轮报价的情况。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,但有规律可循。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竞争性谈判的报价轮次,让你下次参加谈判心里更有底。

竞争性谈判

竞争性谈判

常规操作:至少两轮,最多看情况

按照常见的流程,竞争性谈判最少要有两轮报价

第一轮叫 “初始报价”,就像相亲时的第一印象。采购方会先把项目需求、技术要求说清楚,邀请来的几家供应商各自报出第一个价格和初步方案。这一轮主要是让采购方了解各家的基本情况,看看大家对项目的理解是否到位,价格区间大概在什么范围。

比如某单位要采购一批办公电脑,第一轮报价时,A 公司报 5000 元 / 台,B 公司报 5500 元 / 台,C 公司报 4800 元 / 台。这时候采购方心里就有谱了:哦,大概在 4800-5500 元之间。

第二轮是 “最终报价”,这轮是关键。第一轮结束后,采购方会组织谈判,针对各家的方案提问题,比如 “A 公司,你的价格能不能再降点?”“B 公司,你用的显卡型号不符合我们的要求,能换吗?” 供应商根据谈判内容修改方案后,报出最终价格。这一轮的价格通常是确定成交的重要依据。

那有没有三轮或更多轮次的情况?有,但比较少见。一般是项目特别复杂,比如大型工程改造、技术参数不明确的设备采购,前两轮谈判后还有很多细节没敲定,就需要增加一轮报价。但最多不会超过四轮,否则就太耗时了。

为啥要多轮报价?不是为了 “压价” 那么简单

很多供应商觉得,多轮报价就是采购方想逼着大家降价,其实不完全是。

一方面,通过多轮报价能让需求更清晰。有些项目一开始需求比较模糊,比如软件开发项目,功能模块可能边谈边调整。第一轮报价后,采购方发现 “原来还可以这样实现功能”,供应商也明白 “客户真正想要的是这个效果”,修改后再报价,才能更贴合实际需求。

另一方面,能筛选出 “真有实力” 的供应商。只报一轮价,可能会有供应商 “瞎报价”—— 先报个低价入围,后面再通过增项加价。多轮报价中,既能保持价格合理,又能不断优化方案的供应商,才是采购方真正想要的。

比如某学校采购实验室设备,第一轮报价时,D 公司报了极低的价格,但方案漏洞百出。第二轮谈判后,D 公司要么报出离谱的高价,要么直接放弃,自然就被淘汰了。

参加谈判,报价时要注意这几点

知道了轮次,更要知道怎么报价才能不吃亏:

第一轮报价别太 “激进”。有些供应商想靠低价在第一轮脱颖而出,报个成本价甚至亏本价,结果第二轮谈判时没空间降价,反而陷入被动。第一轮报价可以略高于预期成交价,留足谈判余地。

谈判时问清楚 “修改方向”。第二轮谈判后,一定要明确采购方的修改要求,比如 “是单纯降价,还是调整配置后再报价?” 别猜着改,否则报出去的价格可能完全不符合要求。

最终报价要 “一步到位”。最后一轮报价前,把所有能考虑到的因素都算进去 —— 税费、运输费、售后服务成本等,报出去的价格就不能再改了,所以一定要谨慎。

记住这个原则:轮次不是重点,“匹配需求” 才是

其实不管有几轮报价,核心都是让采购方找到 “性价比最高” 的合作方。供应商与其纠结轮次,不如多花时间研究项目需求,把方案做扎实。

比如同样报 5000 元,A 公司的方案里包含三年免费维修,B 公司只保一年,那 A 公司自然更有优势。

最后总结一下:竞争性谈判通常是两轮报价,复杂项目可能加一轮,最多不超过四轮。多轮报价是为了让供需双方更匹配,不是单纯压价。掌握这些规律,下次参加谈判就能更从容。

如果还有关于竞争性谈判的其他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交流。

分类:招投标知识 标签:

发表评论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