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招投标或者项目合作中,“竞争性谈判” 这个词经常被提到,很多人会把它和 “最低价中标” 画上等号,觉得只要报价最低就能拿下项目。但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,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竞争性谈判到底是怎么回事,它和最低价中标的区别在哪,让你看完就明白。

竞争性谈判
先搞懂:竞争性谈判到底是什么?
简单说,竞争性谈判是一种采购方式,一般是采购方先明确自己的需求,然后邀请几家符合条件的供应商,通过多轮谈判的方式,最终确定合作方。
举个例子,某公司要采购一批办公设备,不确定具体型号和配置,就可以邀请 3 家以上的供应商来谈。第一轮先让大家报个大概的方案和价格,然后采购方根据情况提出修改意见,比如 “能不能把打印机速度再提高一点?”“这个价格还能再优惠吗?”,供应商再调整方案重新报价,几轮下来,选一个最合适的。
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灵活,尤其适合那些需求不太明确、技术复杂,或者时间比较紧的项目。
重点来了:竞争性谈判不是只看价格
很多人觉得 “谈判” 就是比谁价格低,其实不然。竞争性谈判的核心是 “综合最优”,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,还要看很多其他条件。
比如,有个学校要建一个实验室,采用竞争性谈判。甲供应商报价最低,但提出的施工周期要 3 个月,而且用的材料是普通品牌;乙供应商报价稍高,但施工周期只要 1 个半月,材料都是行业内的知名品牌,还能免费提供一年的设备维护。
这种情况下,学校很可能会选乙供应商,因为虽然价格高一点,但能更快投入使用,质量和售后更有保障,综合下来更划算。
所以,在竞争性谈判中,采购方会综合考虑报价、技术方案、履约能力、售后服务、企业信誉等多个方面,最终选择那个 “性价比最高” 的,而不是单纯看谁报价最低。
那什么时候会侧重价格?分情况看
当然,也有一些情况会比较看重价格,但前提是其他条件都符合要求。
比如采购一些标准统一的通用产品,像办公用的打印纸、文件夹这类,质量和规格都差不多,这时候价格就会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。但即便如此,也不是绝对的最低价,还要看供应商的供货能力、配送速度等。
另外,如果采购文件里明确说了 “在满足采购需求、质量和服务相等的前提下,以最低报价确定成交供应商”,这种情况下才会优先考虑低价。但这里的 “相等” 是关键,必须是其他条件都一样,只比价格。
别踩坑:这些误区要避开
很多供应商在参加竞争性谈判时,容易陷入一些误区,导致错失机会:
只拼价格,忽视其他:有些企业为了中标,故意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,想着先拿下来再说,后续再通过增项加价。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引发合同纠纷,还可能因为利润太低而偷工减料,最终损害双方利益,甚至被列入黑名单。
不认真研究需求:拿到谈判文件后,不仔细看采购方的具体要求,随便报个价、凑个方案。结果谈判时被问得哑口无言,比如采购方要的是节能型设备,你报的却是普通型号,哪怕价格再低也没用。
谈判时不会灵活调整:竞争性谈判的优势就是可以谈,如果第一轮报价没优势,要根据采购方的反馈及时调整,比如优化方案、适当让利,而不是固执己见。
总结一下:记住这几点
竞争性谈判≠最低价中标,它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的选择。对于供应商来说,参加竞争性谈判时,既要合理报价,又要在技术、服务、信誉等方面展现自己的优势,根据采购方的需求灵活调整策略。
对于采购方来说,要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,在谈判中全面评估供应商,不被单纯的低价迷惑,才能选到真正合适的合作方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搞懂竞争性谈判的门道,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欢迎在评论区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