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合体投标搞不懂?从组队到中标,这些问题一次说清

2025-08-06 12:17 阅读 15 次 评论 0 条

在招投标领域,“联合体投标” 是个常见词,但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时总会犯迷糊:几家公司凑一起投标到底行不行?要注意啥?万一出问题谁担责?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联合体投标的那些事儿,从组队条件到实际操作中的坑,帮你一一搞明白。

联合体投标

联合体投标

啥是联合体投标?不是随便凑个队就行

简单说,联合体投标就是两家或多家公司 “搭伙” 一起投标,以一个整体的名义参与项目竞争。但这可不是随便找几个伙伴就行,得满足几个硬条件:

首先,必须签书面协议。几家公司得明确各自的分工、权利和责任,比如谁牵头、谁负责技术、谁负责施工,利润怎么分,出了问题谁担责。这份协议得作为投标文件的一部分交上去,没这个,招标方根本不认可。

其次,资质得 “就低不就高”。比如一个项目要求投标人具备建筑工程一级资质,甲公司是一级,乙公司是二级,两家组队的话,联合体的资质只能按二级算。所以组队前得看看对方的资质够不够格,别因为队友拖了后腿。

最后,一般不能再单独投标。已经组成联合体的公司,不能再以自己的名义单独投同一个项目,也不能再加入其他联合体投这个项目。比如甲和乙组队投了 A 项目,甲就不能自己再投 A 项目,也不能再跟丙组队投 A 项目,这是规矩。

为啥要搞联合体投标?优势和风险都得算清楚

很多公司组队投标,图的是 “优势互补”。比如一家公司有技术但缺资金,另一家有钱但没资质,凑一起就能满足项目要求。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,要求高、体量大,单家公司很难搞定,联合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但风险也不能忽视:连带责任跑不了。如果项目出了问题,不管是哪家的责任,招标方可以找联合体里的任何一家追责。比如甲公司负责的部分出了纰漏,招标方既可以让甲赔,也可以让乙赔,乙赔了之后再去找甲算账,这中间就容易扯皮。

还有个坑是利润分配不均。项目中标后,几家公司可能因为 “谁干得多、谁拿得多” 吵起来,尤其是前期协议没写清楚的话,后期更麻烦。

组队前必看:这 3 件事没搞定别开工

  1. 先查项目是否允许联合体。有些项目明确写了 “不接受联合体投标”,比如一些小型采购项目,这时候就别费劲组队了,白忙活。看招标文件时,重点找 “投标人资格” 这一项,里面会写得很清楚。
  2. 挑队友得 “门当户对”。别光看对方名气大,得看是不是真能互补。比如你做设计的,就找个擅长施工的;你缺资质的,就找个资质够硬的。同时要查对方有没有不良记录,比如被列入失信名单、有过投标违规行为,跟这样的队友组队,很可能一起被拒。
  3. 协议条款要写 “死”。这是最关键的一步,尤其是这几点必须明确:
    • 牵头单位是谁(一般是负责对接招标方、提交文件的);
    • 各家的具体工作范围(比如 A 公司负责设备采购,B 公司负责安装);
    • 资金怎么分摊,利润怎么分;
    • 出了问题谁承担主要责任,赔偿比例怎么算。

举个例子:某建筑项目,甲公司和乙公司组队,协议里只写了 “共同承担责任”,没说比例。后来乙公司施工失误导致返工,招标方要求赔 100 万,这时候甲可能被要求全赔,就算甲再去找乙要,也可能要不回来,麻烦就大了。

投标过程中:这些细节别忽略

提交投标文件时,除了联合体协议,还得附上各家公司的资质证明(营业执照、相关许可证等),缺一个都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投标。

开标时,一般由牵头单位派人参加,但最好让各家都派代表到场,万一招标方问起分工细节,能及时回应。

中标后签合同,必须以联合体的名义签,而且合同里的权利义务要和之前的协议对应上,别签合同时又变了说法。

总结:联合体投标,“清楚” 比啥都重要

说到底,联合体投标就是 “抱团取暖”,但前提是 “明算账”。组队前查清楚项目要求,挑对队友,把协议写细致;投标中按规矩提交材料;中标后按约定执行,这样才能降低风险,真正发挥联合体的优势。

如果是第一次搞联合体投标,建议找有经验的同行问问,或者请律师把把关协议,别因为一时疏忽栽了跟头。

要是你在联合体投标时遇到过其他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咱们一起交流解决办法。

分类:招投标知识 标签:

发表评论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