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投标过程中,“报价”是决定能否中标的关键环节,而“含税价”和“不含税价”的计算更是绕不开的核心。很多投标新人常因分不清两者区别、算错价格,要么导致报价过高失去竞争力,要么因漏算税费压缩利润。今天就用最简单的语言,带大家搞懂投标场景下含税价与不含税价的计算逻辑,看完就能直接用!

投标中含税价与不含税价怎么算
一、先搞懂:投标里的“含税价”和“不含税价”到底是什么?
在投标报价中,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区别,其实就是“是否包含增值税”:
- 不含税价:也叫“税前价”,指的是商品或服务本身的价格,不包含国家征收的增值税。比如一批设备的生产成本+利润合计10万元,这个10万就是不含税价。
- 含税价:也叫“税后价”,是不含税价加上增值税后的总价格,也就是投标时最终报给甲方的“总价”。比如上面10万的设备,加上13%的增值税3万,含税价就是11.3万。
为什么投标要区分这两个价格?因为甲方可能会要求报价单同时列出“含税价”和“不含税价”(方便甲方抵扣税款),部分项目甚至会明确“按不含税价评审,最终按含税价签约”。算错任何一个,都可能影响投标结果。
二、核心公式:投标中不含税价与含税价怎么算?
计算的关键是先确定“增值税税率”——不同投标项目的税率不同,比如:
- 货物类(设备、材料等):通常税率13%;
- 服务类(咨询、运维等):通常税率6%;
- 工程类(建筑、安装等):通常税率9%。
(具体税率以项目要求和国家最新政策为准,投标前务必确认清楚!)
掌握税率后,用两个核心公式就能轻松计算:
1.已知含税价,算不含税价(最常用场景)
投标时,我们常先估算“能接受的总报价(含税)”,再拆分出不含税价报给甲方。
公式:不含税价=含税价÷(1+增值税税率)
举个例子:
某企业投标一批办公设备,最终确定含税报价为22.6万元,设备类增值税税率13%。
不含税价=22.6万÷(1+13%)=22.6万÷1.13=20万元。
也就是说,这22.6万的报价里,实际设备本身价格是20万,增值税是2.6万(22.6万-20万)。
2.已知不含税价,算含税价(精准控制成本场景)
如果想先锁定“不含税成本+预期利润”,再算出最终含税报价,用这个公式:
公式:含税价=不含税价×(1+增值税税率)
举个例子:
某公司投标一项咨询服务,测算出不含税价(成本+利润)为50万元,服务类增值税税率6%。
含税价=50万×(1+6%)=50万×1.06=53万元。
此时报给甲方的总价就是53万元,其中包含3万元增值税。
3.不同税率场景对比表(直接套用更方便)
项目类型 | 不含税价(万元) | 增值税税率 | 增值税(万元) | 含税价(万元) |
设备采购 | 30 | 13% | 3.9 | 33.9 |
建筑工程 | 100 | 9% | 9 | 109 |
技术咨询 | 20 | 6% | 1.2 | 21.2 |
三、投标报价必看:3个计算注意事项
- 税率千万别选错!
这是最容易踩的坑!比如把“工程类9%税率”错按“货物类13%”算,会导致含税价虚高;反之则会少算税款,后期自己补亏。投标前一定要看招标文件要求,或咨询公司财务,确认项目对应的正确税率。
- 明确“含税价包含的税费范围”
投标时的“含税价”默认只含“增值税”,不含印花税、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种。如果甲方有特殊要求(比如要求报价包含其他税费),需在报价单中单独注明,避免后期纠纷。
- 报价单要清晰标注“税率和计算过程”
无论甲方是否要求,都建议在报价单中写清“不含税价、税率、增值税额、含税价”,并附上简单计算过程(如:不含税价=22.6万÷1.13=20万)。这样既显专业,也能避免甲方因“价格模糊”提出质疑。
四、常见问题解答(投标新人必看)
Q1:招标文件没说报含税价还是不含税价,该怎么报?
A:优先报“含税总价”(这是甲方最关心的最终付款金额),同时在报价单备注栏注明“不含税价XX元,增值税税率XX%,含税价XX元”,兼顾甲方抵扣需求和评审清晰度。
Q2:算错税率导致报价偏差,能修改吗?
A:投标截止前可修改报价;截止后通常不能改,除非甲方允许澄清。所以计算后一定要让财务或有经验的同事复核一遍。
Q3:小规模纳税人投标,税率和计算方法一样吗?
A: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通常是3%(或1%优惠税率),计算逻辑相同(不含税价=含税价÷(1+征收率)),但要注意: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,报价时需把这部分成本考虑进去。
结尾
投标中含税价与不含税价的计算,本质就是“税率”和“两个核心公式”的运用。记住“不含税价=含税价÷(1+税率)”“含税价=不含税价×(1+税率)”,再确认好项目对应的税率,就能避免90%的计算错误。
如果遇到特殊项目(如进口设备、免税项目),或对税率有疑问,建议及时咨询税务部门或专业财务人员,确保报价准确合规。希望这篇指南能帮你在投标报价中更有底气,顺利中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