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负责制定评标标准?法律依据及原则

2025-09-06 10:10 阅读 0 次 评论 0 条

在招投标活动中,评标标准就像一把“公平秤”,直接决定着中标结果的公正性。但很多投标人和采购方都会疑惑:这把“秤”到底由谁来定?为什么有的项目侧重价格,有的却更看重技术实力?其实,评标标准的制定主体和流程有着明确的规范,无论是政府采购还是企业采购,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。本文将详细解析评标标准的制定责任方、流程要点及常见误区,帮你全面掌握这一关键环节。

评标标准制定

评标标准制定

一、核心答案:评标标准由谁来制定?

根据《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》,评标标准的制定主体并非评审专家,而是采购方(招标人)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。具体来说:

1.政府采购项目:“谁招标,谁制定”

政府采购中,评标标准必须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,由采购单位(招标人)主导制定,或由采购单位委托的专业招标代理机构协助完成。例如:

  • 教育局采购教学设备时,需由教育局或其委托的代理机构,结合教学需求制定技术参数、售后服务、价格权重等评标指标;
  • 市政工程招标中,住建局作为招标人,需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工程质量、工期、安全标准等评审要素。

2.企业采购项目:“需求部门+采购部门+专家”协同

企业采购虽无强制法规约束,但为保证公平性,通常由采购部门牵头,联合需求部门、技术专家共同制定:

  • 科技公司采购服务器时,需由IT部门提出技术需求(如算力、兼容性),采购部门制定价格权重和交货期要求,财务部门审核成本合理性;
  • 制造业企业采购生产线设备时,生产部门、技术部门与采购部门共同商议设备性能、能耗、维护成本等评标维度。

关键提醒:评标委员会不参与制定,只负责评审

很多人误以为评标专家负责制定标准,这是典型误区。根据规定,评标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据已制定的评标标准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,无权修改或制定标准。招标文件中没有规定的标准和方法,不得作为评标的依据。

二、评标标准制定的全流程:从需求到公示

无论是政府采购还是企业采购,评标标准的制定都需遵循“需求导向、科学量化、公开透明”的原则,具体流程分为4个阶段:

1.需求分析阶段:明确采购目标

  • 政府采购:需根据项目实际需求(如“学校电脑需满足教学软件运行”),结合财政预算、政策要求(如节能产品优先)梳理核心指标;
  • 企业采购:需平衡质量、成本、效率,例如生产型企业可能更关注设备稳定性,贸易型企业更看重供货速度。

2.指标设计阶段:避免“倾向性”陷阱

  • 需将需求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,如技术参数、服务年限、价格分计算公式等;
  • 严禁设置倾向性条款,例如“指定某品牌型号”“要求专利数量超过行业平均水平3倍”等,这类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排斥潜在投标人。

3.权重分配阶段:按重要性排序

  • 核心指标权重应合理,例如:
    • 通用货物采购(如办公文具)可侧重价格(权重60%以上);
    • 技术复杂项目(如医疗设备)应提高技术指标权重(通常50%以上);
    • 服务类采购(如软件开发)需平衡技术方案(40%)、售后服务(30%)和价格(30%)。

4.合规审查与公示阶段

  • 政府采购项目需经过内部合规审查,确保符合《政府采购法》,并在招标公告中公示评标标准,接受社会监督;
  • 企业采购虽无需强制公示,但建议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标准,避免后续争议。

三、评标标准制定的3大原则(避免踩坑指南)

制定评标标准时,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,否则可能导致招标无效或中标结果被质疑:

1.合法性原则:不得违反法规强制性规定

  • 政府采购中,技术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(如环保设备需符合国家标准);
  • 不得设置歧视性条款,例如“仅限本地企业投标”“要求投标人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”(非特殊项目)。

2.合理性原则:指标与项目匹配

  • 中小规模项目若设置过高技术门槛(如“需提供5年以上行业经验证明”),可能被认定为不合理限制;
  • 价格权重需与项目特性匹配,例如紧急采购项目可降低价格权重,提高交货速度权重。

3.可操作性原则:标准必须清晰量化

  • 避免模糊表述,例如“售后服务良好”应具体化为“接到报修后2小时响应,24小时上门”;
  • 打分标准需明确,例如价格分计算公式:“满足招标文件要求且投标价格最低的得满分,其他投标人价格分按(最低投标价/投标报价)×价格权重计算”。

四、常见误区:这些错误千万别犯!

1.“评标专家现场临时定标准”

某市政工程招标中,招标人未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评标标准,试图让专家现场商议,被监督部门叫停。根据规定,评标标准必须在招标文件中提前公布,否则招标无效。

2.“为意向供应商‘量身定制’标准”

某企业采购办公电脑时,在技术参数中指定某品牌独有的接口类型,被质疑为“倾向性招标”。最终该项目因涉嫌违规被废标,相关负责人被追责。

3.“指标设置过多过细”

某学校采购投影仪时,列出50余项评标指标,导致评审效率低下。建议核心指标控制在5-8项,避免过度繁琐。

结语:制定评标标准的核心逻辑

评标标准的制定核心是“谁采购、谁负责,先定标准、后评审”。政府采购需严格遵守法规,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;企业采购虽更灵活,但也需建立“需求-标准-评审”的闭环机制。无论是哪类采购,都要记住:好的评标标准既能筛选出最合适的供应商,又能经得起合规性检验。如果对标准制定存疑,建议咨询专业招标代理机构或法律顾问,避免因程序问题影响项目推进。

分类:招投标知识 标签:

发表评论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留言!